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4日 00:00浏览次数:

南京农业大学
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校教发[2012470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学校1235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进程,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教学中心的理念,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本科教学始终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适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勤奋向学的氛围。通过完善制度、科学评估、有效激励等措施,保障各教学单位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机制,确保学校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本科人才培养;关心教师培养提高和学生成长成才,全面促进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继续实施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以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基地班和金善宝实验班为龙头,积极开展具有南农特色和优势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完善本科主副修专业培养体制,探索建立本科双学士学位制度。积极开展与国(境)内外高水平大学教学合作,推进学生的相互交流、访学和联合培养,探索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有效合作模式。


三、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

围绕教学团队、课程和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制定学校专业建设与评估管理办法,实行学院院长和专业负责人双负责制,激发各学院加强本科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充专业调整优化的内部空间,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建立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大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重点支持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加强新建本科专业的建设指导。

四、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和教材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趋势,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逐步建立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深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开展体文理相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鼓励教师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建设一批新生研讨课、学科专题课等特色课程。重点培育和建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优质课程。继续加强数字化课程中心建设力度,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放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完善数字化教学环境。完善教材管理办法,设置教材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资助力度,支持教师编写出版创新教材、特色教材,保持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在教材建设上的领先地位,形成一批影响大、应用广的优质教材。注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五、鼓励优秀教师为本科生授课

学校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和任期考核的必要条件。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连续两学年不为本科生上课,将不再聘任教授职务。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知名教授和优秀教师走进低年级课堂。每个专业1/3以上的专业课应由教授主讲。逐步实行课程主讲教授负责制。支持和鼓励由知名教授和优秀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围绕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和核心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实施名师工程,完善教学名师评选与培养制度。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有利于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完三层次、四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方式。以专业化、专职化为目标,配齐配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完善国家、省(部)、校三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体系,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集中管理、独立运行、开放共享等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基于网络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创建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和环境安全的实验实践教学环境。大力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新模式。着力推进各类科研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面向本科生开放,为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科研体验机会和环境。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和发布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鼓励并支持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学院或专业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学科前沿和科研成果,加快部分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推进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自学式、团队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强化过程考核,推进考教分离,注重学生能力评价。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成果及教材奖励办法》。充分尊重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自主性与权威性。

八、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强化学院的质量主体意识,明确院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完善以教学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并完善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以及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中心评估为重点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校、科类和学院三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学研究、改革、管理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各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面、全程监控。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向社会公开发布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引入外部参与和监督机制,吸收政府、行业以及社会机构等单位参与的评价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九、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

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为平台,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和管理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推进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工作,组建校级创业教育中心,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第一和第二课堂协同开展创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优秀校友等担任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外导师。重点建设20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十、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和教学工作实绩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聘任)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潜心治学,热爱教学、精心育人。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咨询等工作。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助教助课、试讲制度,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建立任课资格审核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和要求。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产、学、研、教等各方面知识、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大教师赴境外学习和研修支持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和奖励力度,继续完善和实施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标兵、奖教金、青年教师授课竞赛等一系列奖励办法。

十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

按照不低于教育部有关规定和要求,调整学校经费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在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重大专项资金中,学校应明确直接用于本科教学支出的经费,并通过设立专项建设经费等多种方式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持续增长。重点加大对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奖励与支持力度。建立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及监控,确保教学经费的合理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十二、优化教学管理与服务模式

学生为本,教师为上工作理念,建立全过程、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柔性化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学分制,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教学进程,实现差异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梳理、修订现有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方便教师和学生,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继续推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构建教学管理职业素质与能力评估标准,建立本科教学管理队伍定期培训、科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管理人员的聘用、考核等方面建立严格规范的制度流程,促进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