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 》第一卷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7日 10:19浏览次数:

《资本论》第一卷学习辅导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呕心沥血四十年,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马克思实现经济科学革命的辉煌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遗稿整理、编辑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恩格斯在晚年病重之际,把完成《资本论》第四卷的编辑整理工作托付给了考茨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于1905一1910年单独出版了一部著作,即《剩余价值理论》。

总的来说,这部书的结构是:第一卷[1867年出版] 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1885年出版]  阐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1894年出版] 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1905—1910年单独出版]  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这里仅就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作个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的规律,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马克思运用了科学抽象法,首先撇开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只抽象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共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第一篇,分析商品和货币,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第二部分是从第二篇到第六篇,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分析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阐明了资本积累理论。上述第一部分是研究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第二、三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其中,前者是研究单独的、孤立的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研究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换句话说,第二篇至第六篇是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第七篇则是研究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生产出来。

 

一、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第一篇题目是商品和货币,包括第一、二、三章。

第一章   商品,可分四部分:第一节讲商品的两个因素;第二节讲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第三节讲价值形态;第四节讲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这一章是比较难读的,并且是开头的一部分,正如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所说的:“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它之所以比较难读,主要是因为它所论述的问题,按其性质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另外在第一章里,马克思在很多地方针对着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这也在我们的阅读中增加了一些困难。

第二章   交换过程,这一章要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这两部分概括起来说,就是马克思关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的学说。同时第二章还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几种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主要讲货币的几个功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的功能。另外还谈到了关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的问题。学习这一章应该特别注意理解货币流通规律。

 

二、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的内容是《资本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部分所讲的,是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章,马克思解释了什么是资本。马克思的回答是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第三篇讲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讲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两篇有几百页篇幅,包括了很多问题,但中心的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应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来学习。

第三篇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就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或者说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在第六章,马克思阐明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说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才能深刻分析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起源。

第七章讲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反映工人所受的剥削程度。

第八章马克思分析了工作日的问题。由延长工作日而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它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所以,严格地说,第三篇所讲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是从第八章开始的。

第九章讲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这里主要是说明剩余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第四篇包括四章,从第十章开始到第十三章。

第十章讲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的,因此,马克思在第十一章  协作,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分析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发展过程。即阐明了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个阶段。

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这一篇可以说是前面几章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前面几章的补充。

第六篇讲工资,包括第十七章到第二十章,首先在第十七章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讲工资的两个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在这两章中,马克思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如何玩弄工资的花样,使工人得不到劳动力的价值。第二十章讲工资的国民差异。

 

三、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

第七篇是《资本的积累过程》,包括第二十一章到第二十五章,主要考察资本如何从剩余价值中产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本篇是进一步展开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即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说明预付资本价值是怎样从剩余价值中再生产出来的,指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分析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即资本积累的问题。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这一章的开头指出:“我们在这一章要研究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很显然,本章对分析加进新的规律,即资本有机构成变化。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在这一章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在理论的阐述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荒谬理论。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为自己劳动的私有制相混淆的辩护观点,进一步提出资本积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四、如何学习《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不朽的伟大著作之一,具有极大的科学的革命的意义,前面只是《第一卷》内容的概略叙述,希望选读的大学生,细心阅读,不怕困难,坚持学习下去,并要学习掌握其中精神实质,学会灵活地运用。遇到难懂的地方,先做个记号,跨过去再读,往往是前面看不懂的地方,看到后面就明白了,或找机会请教老师,弄清问题。指望一口气把《资本论》第一卷全部读懂、读通是不可能的。

 

考核要求

 

《资本论》是马克思不朽的伟大著作之一,不仅是经济科学理论,也是伟大的社会理论。前面只是《资本论》《第一卷》内容的概略叙述,希望选读的大学生,抽出一定时间认真阅读,不怕困难,坚持学习下去,并要学习掌握其中精神实质,学会灵活地运用。遇到难懂的地方,先做个记号,跨过去再读,往往是前面看不懂的地方,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如有机会可请教老师或选看参考书,弄清问题。指望一口气把《资本论》第一卷全部读懂、读通是不可能的。

鉴于《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理论浩翰、内容博大精深的科学宝库,在考核方面,要求初次选读的大学生,紧密联系《资本论》第一卷中的某一篇或某一章内容写一篇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如:《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会;《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的要点和疑难问题探讨。目的是以选读为起点,引导大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资本论》。

 

 

学习辅导

下面仅举例进行《资本论》原著选读辅导:

《资本论》 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共七篇,其中马克思写了四篇: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法文版序言和法文版跋,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恩格斯写了三篇:第三版序言、英文版序言和第四版序言,主要说明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再版修订情况和伟大意义。这里选了《资本论》第一卷序言。

 

第一卷  序   言

《序言》的中心是阐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及其阶级性质。

一、《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阐明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后来它成为1867年初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在这一基础上作了展开。所以,马克思把《资本论》称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续篇。

二、“万事开头难”,《资本论》开头“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颇难理解的。这是因为在这里要解决的是价值及其表现和货币的起源问题,这个问题“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这除了因为对经济细胞形式的分析比对经济成熟形式的分析更困难外,还由于分析经济形式的方法没有被人们理解。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揭示其内在的本质。

三、《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因此,《资本论》在理论阐述上主要以英国为例证。

《资本论》以英国为典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这些结论对德国读者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在发达资本主义的英国,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欧洲大陆,这就显露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普遍的客观作用。至于在英国变革过程及其移响下的欧洲大陆的变革过程中,“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用很大的篇幅把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叙述出来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使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反抗资本的力量。

《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当然,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即使发现了它本身运动的客观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也应该看到:一旦人们认识和自觉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时,“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四、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直接触及各阶级的物质利害关系。经济学涉及的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所以不同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状况有着不同的认识。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五、《资本论》的结构

继《资本论》第一卷之后,讨论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即《资本论》第三卷]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史[即《资本论》第四卷]。

最后,马克思欢迎任何的科学批评,但对于资产阶级的偏见决不让步,要遵守意大利伟大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本篇的中心是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本篇在《资本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把它看作是全书的“导言”。

本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抽象形态上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和外在表现,着重阐述商品价值的质和量以及表现形式,揭示价值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章阐明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过程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及其流通规律,既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又反映了货币职能的发展是商品生产和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先看本篇第一章。]

 

第一章  商品

本章的中心是分析商品价值。

本章包括四节。第一节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重点论述价值的质[价值实体]和价值的量,揭示价值规律。第二节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两重性,说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从而揭示商品两因素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第三节分析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重点阐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四节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揭示价值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全章围绕价值,论述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从而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具体来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胚芽;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因此,要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商品的使用价值[略]

3、交换价值和价值[略]

4、商品的价值量[略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略]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1、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两因素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首先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第二,劳动二重性学说又是创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第三,劳动价值论还是解决政治经济学理论上一系列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基础。

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略]

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略]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从商品两因素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那么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必定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从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看,同一劳动在质上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量上则表现为对立运动劳动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

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来源于劳动二重性。由于生产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它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而劳动生产力与具体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由于抽象劳动正是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所以劳动生产力与抽象劳动无关,又由于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所以劳动生产力与价值总量无关,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两因素的根源,即作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作为异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略]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通过交换,商品又呈现两重表现形式,也就是使用价值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它是和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它可以直接为人们所感受;而作为商品的价值形式,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只能在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时才能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使各种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形式,而货币形式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分析价值形式就要探讨商品的价值怎样从最不显眼的样子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略]

1、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及其秘密

2、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3、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第二章  交换过程

《资本论》第1卷第二章一开头指出:“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这就是说,商品经济或者说市场经济,只要求商品属于各自的所有者,而不问生产该商品的要素[资金、土地、劳动力以及一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样,市场经济既可以和生产要素私有制相结合,也可以和生产要素公有制相结合。或者说,市场经济本身只姓“商”,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但它会“嫁”给姓“资”的,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总过程],这是《资本论》所叙述的。当然,它也可“嫁”给姓“社”的,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因此,学习《资本论》中基本理论,起着双重作用。其一,可以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其二,如果剥去资本外壳,存其一般内容[生产力以及商品经济],这里留下的就是有关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再将这些原理与新的形式[社会主义]相结合,就会在运用《资本论》基本理论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而这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应遵循的规律性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学习《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此为开端,希望同学们继续选读下去……